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图片意思官员上朝经历了由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说明了臣下地位越来越低,君主权力越来越大,反应了君权的日益加强,所以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君权与相权矛盾·君权加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查看答案

“传说,周幽王宠爱美女褒姒。为博得她的欢心,幽王派人无故点燃起骊山的烽火,示警有敌人进犯。各地诸侯纷纷带兵来到骊山,准备与敌人厮杀,保卫周王。”材料中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皇帝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内阁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德斯鸠指出暴君之所以有权力,正在于他剥夺别人的生命。”“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材料三 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

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现实的黑暗指什么?为了驱散现实的黑暗,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设想?这种设想有何进步作用?

(2)材料三中两位思想家关于国家政体方面的主张各是什么?在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这两种主张有何具体实践?请各举一例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913日至20日,根据8月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 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芽,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材料二 1965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并迅速发展到史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书刊被批评、收缴、查禁。全国图书、杂志、报纸的出版种类急剧下降。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共20 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图书下降到3 694种,杂志降到22种,报纸降到42种。

——以上材料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十年改革中,反映我国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摘自尹凤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请回答: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全集》

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政治思想?这一思想为什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2)据材料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并分析该方案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4)从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