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

(1)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结合其内涵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3)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特点。

(4)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的基本特点。

 

(1)洋务派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是“体”,西方技术是“用”;早期维新派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技术设备是“用”。 (2)指民主和科学,即指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及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 (4)吸收西方思想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从学习资本主义到学习社会主义。 【解析】 分析试题:(1)根据材料一信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可知体现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和伦理道德;材料二信息“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说明早期维新派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技术设备是“用”。 (2)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因此新文化运动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说明李大钊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4)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材料五 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必修3)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的思想主张。

(2)材料三的主张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进步意义?

(3)材料四中朱熹是怎样发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五中三位思想家“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

(5)综观上述五则材料,你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查看答案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查看答案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下图“文革”中孔子塑像的命运,反映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

破坏了文物           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破坏了社会秩序

满分5 manfen5.com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看绍剧《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

C.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