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效果最显著的是 A.吴起变法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效果最显著的是

A.吴起变法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李悝变法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变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壮大,为其兼并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并促使了社会转型,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是效果最明显的,排除。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材料二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材料三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

(1)根据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查看答案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查看答案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