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根据所学,世界经济多极化指的是世界出现了多个经济中心,上表反映的只是三类国家工业比重,而不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它无法体现经济的多极化,故A项错误;低收入国家在本国经济中工业比重超过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但不能得出其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故B项错误;因为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开始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综上,故本题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查看答案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查看答案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查看答案

2012年11月第八届珠海航展成功举办,中国航空产品的卓越表现,使“中国制造”拿到了300多亿美元的创纪录订单。航空业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是拉动工业技术链条的“总龙头”,其研制必将有力地拉动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强化民族工业的力量,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材料中“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主要说明了

A.区域集团化趋势

B.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

C.经济全球化加强

D.全球政治军事政治合作的大趋势

 

查看答案

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