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可以看出底层的反抗、外国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的阻力,故本题选D。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A错误。B中的列强减少资本输出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中的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不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一些底层人士由于失业而抵制近代化,这不能说明近代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且C无法体现材料的后半部分,故C错误。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查看答案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查看答案

2012年11月第八届珠海航展成功举办,中国航空产品的卓越表现,使“中国制造”拿到了300多亿美元的创纪录订单。航空业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是拉动工业技术链条的“总龙头”,其研制必将有力地拉动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强化民族工业的力量,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材料中“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主要说明了

A.区域集团化趋势

B.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

C.经济全球化加强

D.全球政治军事政治合作的大趋势

 

查看答案

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