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和娱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近现代中国服饰和娱乐也在发生着改变。
材料一 1906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些观点:“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提倡“剪发易服”的理由。
(2)材料二反映出社会文化生活的哪些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材料一:长安、洛阳——古都气度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
材料二:扬州——市井风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发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莫奈在其系列画作中将伦敦的雾画成紫红色,伦敦人为此到大街上仔细看雾,发现烟囱里不断喷出的带有火星的烟火与阳光发生映射,雾确实是紫红色的。由于莫奈的系列画作中如实地记录了日期及太阳所处的位置,他的作品成为近年来科学家研究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空气状况的一个依据。上述材料说明

①莫奈注重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②伦敦的工业化带来严重污染
③莫奈以抽象的手法描绘伦敦 ④莫奈将绘画与科研并举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9世纪,每当英国工人向老板提出要求缩短工时和提高工资时,老板总是威胁说他将以更低工资招聘法、德、比等国工人来取代英国工人。这一现状促使了工人阶级
A.进行武装斗争 B.探索科学理论
C.反对自由放任 D.实现国际联合
描述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埃及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果时,共同采用的关键词是
A.政治民主 B.民族独立
C.富国强兵 D.近代工业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兴起了创办机械学校和工学院的热潮,在许多大城市、中小城镇还建立了职工讲习所。这体现了
A.民主范围的扩大 B.教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垄断组织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