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

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说明当时

A.城市商业高度繁荣

B.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C.程朱理学引起民众普遍反对

D.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反映当时市民阶层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故选D。A和题意无关,B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所学。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宋代文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

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

 

查看答案

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

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   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

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    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

 

查看答案

“汉儒惩秦专制之失,略袭其旨,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据此判断,“汉儒”的做法是

A.提出罢黜百家    B.宣扬天人感应

C.主张儒法并用    D.强调三纲五常

 

查看答案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里的“道”是指

A.万物本原        B.道德人心

C.道统秩序        D.学问信仰

 

查看答案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实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 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 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 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 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 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 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 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 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三 国籍问题 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 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出现。1907 年荷兰国会议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化法”,规定自1908 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 ,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此规定引起南洋华侨 的强烈不满。南洋华侨 成立国籍保存会,及时向国内发电请 求声援,国内商界、学界及朝廷迅即回应。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 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09 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

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 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 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摘编自许小青《清季国籍问题 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1)依据材料一,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更具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贡献。

(3)简述清政府对于南洋华侨国籍之争所采取的对策。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