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概括材料主旨大意的能力。材料的大意道家坚持清净无为,民众就会安分守己,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从而达到社会大治的效果,所以材料是在强调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和作用,A和D是儒家学派的主张,B是法家学派的主张,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方天文学成就一览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西方近代的天文学成就

《尚书》中有日食记录;

《竹书纪年》中记载了流星雨;

《淮南子》中记载了太阳黑子;

《春秋》中有哈雷彗星的记录;

《汉书》中有新星的记录;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开普勒指出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证明新天文学正确性;

布鲁诺指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

材料二  乾隆末年,浙东学者章学诚就对烦琐考据提出中肯批评:“近日学者风气,微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蚕食桑叶而不能抽丝。”他认为“君子之学术”应当能“持世而救偏”,……所谓“学业,将经世也。”

材料三  戊戌变法前中国科学教育状况

基本类型

基 本 情 况

洋务学校

从1826年到1896年,洋务派共创办外语、军事、技术学28所,其中,60年代3年,80年代8所,90年代11所。

留学教育

中国向美国派出留学生120名,向欧洲派出88人,此外还有自费留学生100人左右。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在天文学成就方面的显著差异。从经济角度说明造成显著差异的原因。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科学”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材料三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

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指导思想的变化。

 

查看答案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

材料二 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把“钥匙”的含义和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中所展示的成果对人类社会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并已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如何规划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蓝图”?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并指出作者提出此观点的根本目的。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