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

(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D 【解析】 试题分析:唐朝开元年间以来,朝廷要求诸王“皆居京师”,支庶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于外”“守郡掌兵,为国宣力”,从而加强对宗室诸王的控制,防止其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宗法分封制对中央集权不利,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成为中央控制宗室子弟的工具,故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唐代政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查看答案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         D.社会逐渐平等化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身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为中国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在海关人事行政管理制度上也有创制。他推行考试录用,不仅保证海关能够选拔到有真才实能的关员,促进各项业务的开展和提高,而用且使海关在相当程度上减了当时中国一般政府机关通行的,仅凭当局显要之推荐、或由亲戚故旧之援引即可安插位置的官场风气。赫德把海关职员分为税务、海务两大部门,前者又分内班、外班两系,每一部门、系别内部又划分许多不同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别分类更细、等级划分不断增繁。以评判项目的形式为关员树立了良起性行为模式和考核标准,实行考绩报告制度,关员升迁奖惩有据有序有期,职位有保障。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

——摘编自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赫德关于海关人事行政管理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德治下清朝海关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是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摘自【英国】莫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国政策的区别,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亦知瓜分之原因乎?政府无振作也,……政府若有振作,则强横如俄罗斯,残暴如土耳其,外人不敢侧目也。……大举革命,一起而倒此残腐之满清政府,……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孙中山1904年《驳保皇报书》

材料二  吾国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惟社会革命尚未着手,故社会事业在今日非常紧要。诚以中国四万万人析之,居政届者,多不过五万人,居军界者,多不过百万人,余皆普通人民。是着眼于人数,已觉社会事业万万不可缓办。未统一以前,政事军事皆极重要。而统一以后,重心又移到社会问题。前者乃牺牲自由之事,后者乃扩张自由之事,二者并行不悖。

——孙中山1912年4月10日在湖北的演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4年、1912年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的局限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