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南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3)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可知其功能有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知其特点为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态分析作答即可。 (3)从户籍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截至2015年4月13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7个。虽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但几乎美国所有的主要盟友都已经加入,其中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意大利、菲律宾和韩国。这表明

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一超多强政治格局形成

 

查看答案

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该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出于

A.平衡市场缓解危机                  B.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B.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C.确立了联邦民主共和政体            D.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限制罗马贵族的特权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