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片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

上面的绘画作者是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朝第八代皇帝。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
根据材料,提取图画中包含的政治或思想的一个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提取的信息与说明相一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上自朝廷,下至庶民,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清末新政以后,逐步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等新式传媒工具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被解除了。
——摘自《简析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美国的建国者从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制衡体制,以防止某一分支的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监察体系,行政的监督任务被分散到各个行政部门分别执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系统、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时期与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的异同点,并简析其共同影响。
前德国总理施密特认为:“欧洲人……应当讲述共同的文化演变。”欧盟委员会也有人呼吁:“为了忠诚于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欧洲一体化与它所表现的理想一致,我们必须有共同的远见。”他们认为欧盟( )
A.应进一步加速一体化进程
B.各国应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C.应当有一部统一的宪法
D.应重视对共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据统计,到1986年底,美国的海外投资共计10700亿元,而外国在美投资也多达10330亿元。发达国家也需要外国资金的流入。这最能说明( )
A.发达国家是空架子,经济比较脆弱
B.美国是典型的经济“纸老虎”
C.新技术革命使经济生活进一步国际化
D.新技术革命使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材料体现了启蒙运动的( )
A.人民主权原则 B.自然法则
C.社会契约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他看来( )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了法律精神
B.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C.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D.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