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

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

B.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

 

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讲述了吴江县——荒村,明清之际“以绫绸为业”,终发展为一个重镇——盛泽镇,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只是在不同的朝代,宽严程度有所不同,故B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形式——雇佣劳动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耕织分离,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一个标志,发生在及近代以后,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遵义有一种说法:“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八不归家”不是指初八不回家,“八”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做人根本的“八端”就不要回家了。从材料中得出(  )

A.儒家思想的政治化                  B.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C.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查看答案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查看答案

我们常说的“上厕所”、“下厨房”,实际是指“厕所”、“厨房”位于房屋的哪个方向而言的,根据我们的习惯说法,判断“厕所”应该位于房屋的(  )

A.东面            B.南面

C.西面            D.北面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泽谕吉被日本人奉为 “日本的伏尔泰”.他的代表作有《劝学篇》、《脱亚论》,在日本影响巨大。下图是《劝学篇》(发表于1872-1876年)中的部分篇目。

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

----《脱亚论》(1885年发表)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在序言中张之洞写道:“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裹在学。……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九:曰同心……曰教忠……曰明纲……曰知类……曰宗经……”“外篇十五:……曰设学……曰广译……曰阅报……曰变科举……曰农工商学……曰矿学……曰铁路……”

今日愤世疾俗之士……于是倡为民权之议,以求合群而自振。嗟乎,安得此召乱之言哉!

----《劝学篇·正权第六》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福泽谕吉和张之洞的主要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史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

材料二  侵越战争表明美国的全球干涉政策走到了极点,也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地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在越南,虽有装备精良的50多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告,强调:“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的亚洲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