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

材料二  侵越战争表明美国的全球干涉政策走到了极点,也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地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在越南,虽有装备精良的50多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告,强调:“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的亚洲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1)表现:单独占领并扶植日本;在中国奉行扶蒋反共政策;以联合国名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4分) (2)变化:由积极进攻转为战略收缩。(3分) 因素:经济实力的削弱;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苏联实力的增强;西欧、日本与美国竞争。(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杜鲁门的讲话“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进行概括为单独占领并扶植日本;在中国奉行扶蒋反共政策;以联合国名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2)第一小问变化,可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联系前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可以得出美国由积极进攻转为战略收缩。第二小问因素,可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去归纳,材料信息“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告诉我们美国国内经济实力的削弱;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结合信息“在越南,虽有装备精良的50多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联系所学,则可以总结国外因素: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苏联实力的增强;西欧、日本与美国竞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宪政主义不仅重新分配了权力,而且也改变了人们对国家的认识。国家不再是统治者的领域,而是法治的领域,君主和政府都要接受国家的统治。宪政主义并不一定体现人民可享有最高权力的想法,但是最终表明分享最高权力的并非是一个人,也并非是一个阶级。

一系列的改革法案改变了英国议会,议会不再是贵族和乡绅聚会的场所,议会也有中产阶级的代表,而且1867年起也包括富裕工人的代表。在欧洲的边缘,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费尽周折才阻止了宪政主义。······新兴的拉美国家在19世纪独立时无一例外都照搬别国的宪法,但是宪法往往流于形式,掩盖了军事强人、独裁者和寡头变相统治的实情。不过,在北美的东南部,在德国传教士和充满领袖魅力的酋长西科亚的推动下,切诺基人在美国的旁边建立自己的共和国,用自己的语言确定了代议制机构和法律。切诺基国一直兴旺发达,直到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将它摧毁。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宪政主义思想。

(2)根据材料,评述19世纪世界宪政主义的发展。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颁发了题为《关于如何对待日本工人组织问题》的文件,明确要求日本政府采取保障工会发展的措施。日本国会审议通过了《工会组织法案》并由日本当局颁布,基本内容是:1、保障工人的团结权和争议权;2、资方不得歧视工会会员和阻止工人加入工会;3、工人正当的争议行为不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1946年9月,日本国会通过的《劳资关系调整法》规定,劳资双方出现争议时,要实行由争议双方自主解决的原则,其进一步为调整劳资关系提供法律依据。1946年8月,日本两大工会组织“全日本产业别劳动组合会议”和“日本劳动组合总同盟”先后宣告成立。若1935年工人实际工资指数为100,那么这一数字在1955年为119、1965年为172。工人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与之相应的消费的扩大,使日本国内市场相应扩大,使市场商品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摘编自冯玮《解构日本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三大支柱”》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进行工会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日本的工会改革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  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时期

明后期至清初

晚清时期

翻译者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丁韪良(美国传教士)、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福州开设船政学堂等等

内容

涉及宗教、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军事技术、舆地学、生物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代表作有《欧几里德几何》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 《奇器图说》 《万国全图》等等。中国的《老子》 《易经》也有了第一批欧洲译本。

《万国公法》、《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国际法》公法类书籍达40部以上。工程、农学、矿学、工艺、商学、格致、算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天学、地学、医学类即有70多种。

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查看答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材料一  在现代民主形成时期,古代民主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法国革命者热情讴歌雅典,力图以古代民主的原则和精神来重建现代民主;而美国的建国者则对古代民主的原则和制度深怀疑惧,极力建设一种使民众远离政治决策过程的新型“人民政府”。最后的结果无疑很有戏剧性:崇奉古代民主的法国革命者,并未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而怀疑和排斥雅典的美国建国精英,反而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材料二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一大”期间,孙中山起草、手订《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二十五条,规定“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还规定了国民政府建设的程序依次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在宪政时期开始后,中央政府当完成设立五院,以试行五权之治,其顺序为: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各院院长皆归总统任免并督率之。

——《孙中山全集》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国革命者与美国建国精英在国家治理上的不同点。并说明美国如何“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

(2)依据材料二,比较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与西方三权分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孙中山不直接运用三权宪法而设立五权之治?

 

查看答案

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此类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

B.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