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乔治.凯南说...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乔治.凯南说“如果把苏联遏制住了,而不损害美国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那么苏联党的结构就要经历一段非常紧张的阶段,最终将导致苏联政权的解体或逐步软化。”

——摘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像苏联以前的很多帝国一样,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了。其原因不是直接的军事失败,而主要是由经济和社会问题加速引起的分崩离析。

——摘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看,这很可能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材料一体现了何种政策主张?为落实上述主张美国采取了哪些行动?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1)主张:遏制苏联。 行动: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经济上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和遏制苏联,同时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2)原因: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根本纠正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政治思想的混乱;政治多样化导致了社会动荡加剧,危机全面爆发;西方的和平演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第一问学生从“如果把苏联遏制住了,而不损害美国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得出美国要遏制苏联的意图;第二问学生结合所学答出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行的措施即可; (2)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学生从材料中“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用于军事目的”可知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读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1868年明治政府《五条誓约》

材料二   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涩泽荣一(1840~1931年),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摘自《涩泽子爵·话论语》

(1)材料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你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扼要谈谈其对日本发展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述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世界贸易反映出参与国的经济水平和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四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材料五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初—18世纪中期欧洲的海外贸易中心和贸易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查看答案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