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

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奉行的是华夷观念,在《南京条约》后中英之间开始采用“照会字样”反映了传统外交观念受到了冲击,正确的选项是C项,A项中的“开始”在题干中不能体现;B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题干中没有表现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排除D项。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查看答案

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

A.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便利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查看答案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D.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的主要变化,表中数据反映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类别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增加          B.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C.原料出口比重减少           D.中国近代工业日渐萎缩

 

查看答案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到:“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如曾、左、李及恭亲王、文祥诸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对上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政治领袖们的自强运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误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是政治领袖们避战的结果

D.时人多方掣肘是导致自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