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
(1)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
(2)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取代了传统印刷术并得以广泛应用。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中西方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说明新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由下表可以推知,1950年到1980年
美、德、日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表
年份 | 1950 | 1970 | 1980 |
美国 | 16.7% | 15.5% | 11% |
日本 | 1.4% | 6.2% | 9.8% |
德国 | 3.3% | 10.9% | 11.1% |
A.美日德经济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经济总量持续下降
C.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D.日德双边贸易不断扩大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议建立法、德为主的“煤钢共同体”,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美国对此表示支持,这是因为该提议有利于
A.借助西欧对抗苏联
B.控制欧洲国家的煤钢生产
C.消除法德间的宿怨
D.推进国际贸易体系的制度化
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英国
A.应对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
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
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
列宁说:“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反映其“重心改变”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丝织工人提出“不能劳动而生,勿宁战斗而死”和“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工人在其《全国请愿书》中也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材料表明,英法工人阶级
A.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B.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C.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D.追求社会主义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