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表可以推知,1950年到1980年
美、德、日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表
年份 | 1950 | 1970 | 1980 |
美国 | 16.7% | 15.5% | 11% |
日本 | 1.4% | 6.2% | 9.8% |
德国 | 3.3% | 10.9% | 11.1% |
A.美日德经济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经济总量持续下降
C.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D.日德双边贸易不断扩大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议建立法、德为主的“煤钢共同体”,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美国对此表示支持,这是因为该提议有利于
A.借助西欧对抗苏联
B.控制欧洲国家的煤钢生产
C.消除法德间的宿怨
D.推进国际贸易体系的制度化
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英国
A.应对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
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
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
列宁说:“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反映其“重心改变”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丝织工人提出“不能劳动而生,勿宁战斗而死”和“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工人在其《全国请愿书》中也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材料表明,英法工人阶级
A.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B.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C.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D.追求社会主义理想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