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在福州举起“抗日反蒋联共”的大旗,发动“福建事件”。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下图所示的剧目题材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与该时期历史特点对应的标语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C.“坚决拥护共产党八路军”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
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
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
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
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
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A.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B.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1909年,清政府开始推行地方自治,各省纷纷成立自治团体,有些地区的商人还按街区地段组织了为数甚多的基层自治团体。这表明
A.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 B.近代民主政治的成型
C.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 D.君主专制政体的瓦解
创办于1863年的上海某新式学堂长期招生不满。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报名该校者众多,生源爆满。这种变化显示
A.西学传播成为近代教育主流 B.追求新知渐成社会时尚
C.私塾教育陷入窘境 D.科举制度得到改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