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理学占据正统地位 B.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C.选官体制发生变革 D.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A.明德慎罚的理念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厉行法治的精神 D.以礼入刑的思想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A.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
C.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
A.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C.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教育·生活·社会变迁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
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
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
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
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
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
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
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
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
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
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
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
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
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
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
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 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
(2)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
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
民达到9000 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
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
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
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
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
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指出材料一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
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
的情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