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A.明德慎罚的理念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厉行法治的精神 D.以礼入刑的思想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A.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
C.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
A.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C.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教育·生活·社会变迁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
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
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
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
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
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
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
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
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
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
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
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
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
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
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
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 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
(2)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
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
民达到9000 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
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
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
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
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
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指出材料一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
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
的情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社会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雅典,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公民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往往都要经过公民和公民大会的讨论,政策的最终推出和执行也往往以体现绝大多数公民的意志为准。
西周和春秋时期,国人是指居于国(城)中的拥有国家权力的人,国中上层贵族及国人仍以血缘姻亲关系相联结。他们是统治宗族的成员,皆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君主废立、贵族派系斗争等方面都拥有广泛的权利;有财富拥有权;有从军作战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成败。与国人相比,野人(居住在乡村的人)不能参与政治、当兵作战,原因即在于他们是被征服的部族或沦落的罪犯。
——摘编自胡新生《西周春秋时期的国野制与部族国家形态》等
材料二 清前期基层社会的管理通过保甲来实施,保甲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地方治安和督催乡民缴纳钱粮等。在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中,晚清政府设计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方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城镇设“议事会”和“董事会”,乡设“议事会”和乡董、乡佐,负责督办本城镇、乡的教育、卫生、道路修建、农工商务和社会慈善公益事务。
——摘编自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摘编自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
(1)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人和雅典的公民都曾经参与国家管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他们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与清前期相比,晚清政府如何设计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你如何
评价这种设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