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

民达到9000 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

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

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

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

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

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指出材料一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

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

的情况。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1)方式: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选择1:自愿性移民: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选择2:被迫性移民: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2)英国总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并居人口大多数,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吸引了大批劳动力。 (3)述:80年代人口流动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人口流动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90年代人口从农村和内地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转移。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两种方式”直接在材料中找到即可。 第二小问,选择自愿性移民或被迫性移民的其中任何一种分析其情况及影响都可以,关键是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2)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解读、分析能力。第一步,注意从图表中的指标项目“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四个角度总结概括。第二步,对图表中的另一指标“时间段”进行分析可知比较的是工业革命完成前与完成后人口的变化情况,从工业革命对人口的影响方面做适当的分析。 (3)注意此问的“述评”二字,“述”是描述,即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状况的分别进行描述;“评”是评价,既要依据材料也要结合所学知识及时代背景。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雅典,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公民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往往都要经过公民和公民大会的讨论,政策的最终推出和执行也往往以体现绝大多数公民的意志为准。

西周和春秋时期,国人是指居于国(城)中的拥有国家权力的人,国中上层贵族及国人仍以血缘姻亲关系相联结。他们是统治宗族的成员,皆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君主废立、贵族派系斗争等方面都拥有广泛的权利;有财富拥有权;有从军作战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成败。与国人相比,野人(居住在乡村的人)不能参与政治、当兵作战,原因即在于他们是被征服的部族或沦落的罪犯。

——摘编自胡新生《西周春秋时期的国野制与部族国家形态》等

材料二 清前期基层社会的管理通过保甲来实施,保甲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地方治安和督催乡民缴纳钱粮等。在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中,晚清政府设计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方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城镇设“议事会”和“董事会”,乡设“议事会”和乡董、乡佐,负责督办本城镇、乡的教育、卫生、道路修建、农工商务和社会慈善公益事务。

——摘编自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满分5 manfen5.com

——摘编自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

1)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人和雅典的公民都曾经参与国家管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他们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与清前期相比,晚清政府如何设计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你如何

评价这种设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归纳准确、完整)

 

查看答案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大飞跃,它还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大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阶级结构发生变化,阶级对立冲突加剧

B.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工人生活全面改善

C. 国家实力迅速增长,政府权力日益加强

D.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民主制度普遍受挫

 

查看答案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自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产业有

A. 造船业             B . 采煤业

C. 机器制造业        D.纺织业

 

查看答案

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一现象说明

A. 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 B. 科学理论带来技术发明

C. 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 D. 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查看答案

西方学者在评论拿破仑的统治时指出:“它牢牢树立了法律之下的平等原则,给法国带来了法律和司法上的统一。它还保证了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赋予了个人签订合同和拥有财产的权利。”能为这一评论提供依据的是

A. 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大革命以来的社会动荡

B. 《民法典》确立新的社会主义和财产规范

C. 对外战争传播了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精神

D. 帝国的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