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 -。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

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

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钺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一一-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

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

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

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

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学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

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1)特点:地方推荐;按等定职;(2分) 目的: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维护专制统治(1分); 影响:儒学教育的官方化。(1分) (2)首倡者和代表作: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分) 因素: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1分) 影响:思想启蒙。(1分) (3)论述: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障。 理由: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分子的数量。(2分) 措施: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等(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由地方学……申送……太学”、“……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可以从太学生源、学业结束后的不同去向等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汉人谓之“通经致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人才和维系专制统治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西汉太学设立的作用即可。 (2)第一小问作者及代表作,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第二小问根本因素,根据材料二的关键词“1920年”“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故此小问不难作答。第三小问客观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进行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教育的力量,根据材料三“……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不难做出回答。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作答。第三小问具体措施,根据所学知识,从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提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这种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的画派是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

 

查看答案

18~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追求是基于

A.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B.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C.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查看答案

据统计2015年“双十一”一天网购交易额仅天猫一家就达912亿元,在庆祝会上,马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这说明互联网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    B.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

C.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    D.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

 

查看答案

爱因斯坦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幽默的说:“牛顿,请原谅我”,这样说是因为他

A.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B.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C.否定了牛顿的时空观    D.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查看答案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段话的实质是

A.追求理性至上    B.反对一切权威

C.宣扬人人平等    D.维护社会正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