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 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2)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指出增加的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2分)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中华民族获得国际平等地位)。(2分) (2)原因: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6分) (3)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2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提到,“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 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的新内容是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学生结合知识概括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2)本题材料提到,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本题材料提到,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核心内容是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学生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可以列举: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民族主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粱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四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

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言论反映的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思想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材料三与材料四主张的关系

(4)综上所述,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英)《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德)《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君。”“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性者,生生之所固有也。循是而之焉,莫非道也。                                       ——《二程集》

性即理也。……于是人物之性,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中庸章句》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陆九渊集》

(1)指出材料一中“天”的含义,概括材料的共同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据此分析“天”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家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的发展?

 

查看答案

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A.实事求是的原则                      B.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C.全面改革的思想                      D.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

 

查看答案

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A.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