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那些大声地宣布他们已“一劳永逸地铲除那个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那些大声地宣布他们已“一劳永逸地铲除那个疯狂的竞争制度”的劳工领袖们,正是在宣布个人自由的毁灭。要么是由非人为的市场纪律控制的那种秩序,要么是由少数个别的人的意志指导的那种秩序,两者之间只能任择其一,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可能的。那些一定要摧毁前者的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助长了后者的建立。在那种新秩序里,即使有些人或许会吃得好些,每个人无疑会穿得整齐些,但大多数英国工人到头来会不会因为其领袖中的知识分子奉送给他们一个危及他们个人自由的社会主义学说而感激他们,这是值得怀疑的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

材料二  世界各国资本家梦想在苏联恢复资本主义的最后一点希望——“神圣的私有制原则”正在破灭,正在化为泡影。被他们看作资本主义滋养料的农民正在大批地离开被颂扬的“私有制”旗帜而走上集体制的轨道,走上社会主义的轨道。…… ……斯大林同志说:“现在,集体农庄庄员要成为生活富裕的人,只需要一件事情,就是在集体农庄里诚实地工作,正确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正确地使用耕畜,正确地耕种土地,爱护集体农庄的财产。”

——(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

(1)材料一发表时英国经济政策正在酝酿哪一变化?评价变化后的政策?

(2)材料二中“私有制”破灭的方式是什么?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建立“新经济体制”的目标何时提出?评析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的合理关系。

 

(1)变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2分)。评价:积极:促进英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英国经济进入黄金时期;促进英国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化,提高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危机的发生,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消极:管制私人经济,高税率,导致经济缺乏活力;财政赤字,国债增加,通货膨胀率升高。(引发滞胀危机)(6分) (2)方式:农业集体化(2分)。影响:强化国家对农业的控制,便利了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调配,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消灭了俄国的小农经济,农业走向集体化、机械化、社会化生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农奴,丧失了经济自由与个人自由。(6分) (3)时间:1992年(中共十四大)(2分)。评析: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极端的计划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极端的市场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盲目发展,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二者在经济政策中所占比重。(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要么是由非人为的市场纪律控制的那种秩序,要么是由少数个别的人的意志指导的那种秩序,两者之间只能任择其一,那些一定要摧毁前者的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助长了后者的建立”可知,英国正在放弃自由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既有积极方面的意义也有消极方面的作用,作答时要注意从两方面进行作答。 (2)根据材料二中“被他们看作资本主义滋养料的农民正在大批地离开被颂扬的“私有制”旗帜而走上集体制的轨道,走上社会主义的轨道”可知,“私有制”破灭的方式是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运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作答时要两方面进行作答。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强化国家对农业的控制,便利了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调配,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消灭了俄国的小农经济,农业走向集体化、机械化、社会化生产。消极作用表现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农奴,丧失了经济自由与个人自由。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极端的计划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极端的市场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盲目发展,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二者在经济政策中所占比重。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撒切尔夫人说:“你不能通过剥削强者来增强弱者……你不能通过摧毁富人去赈济穷人……你不能不断通过包揽一切来帮助那些自己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人。”其实质是(   )

A.肯定了凯恩斯主义理论          B.主张国家干预要有限度

C.主张扩大国有资本比重          D.完全否定政府干预经济

 

查看答案

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

A.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B.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C.GDP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

D.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的

 

查看答案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查看答案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

满分5 manfen5.com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查看答案

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