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这...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这一时期“兵符”上的铭文应为

A 楷书                           B.隶书

C.行书                             D.篆书

 

D 【解析】 试题分析:小篆创始于秦代,据材料“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和“已却秦存赵” 可知该铭文为篆书,故D项正确;楷书形成于汉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隶书始于秦朝,并通行于汉魏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艺术·书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94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见下表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国力

军力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

生铁产量(万吨)

钢产量(万吨)

石油产量(万吨)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总兵力

(万

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

军舰(艘)

军舰总位(万吨)

飞机

(架)

13.6

95.9

55.6

0.02

10%

202.9

50

66

5.9

600(作战305)

60

239.7

635

39.3

80%

60余

409.7

200

77.1

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

2)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处。军机处的工作:接折:军机章京将官员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述旨: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并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交发:皇帝朱笔改定奏折,军机处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封柜: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收柜题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特点。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4)依据材料四概括军机处的主要工作(不得直接引用材料)。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查看答案

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A.力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B.小农的保守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            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查看答案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