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处。军机处的工作:接折:军机章京将官员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述旨: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并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交发:皇帝朱笔改定奏折,军机处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封柜: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收柜题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特点。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4)依据材料四概括军机处的主要工作(不得直接引用材料)。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现象:周初分封了很多同姓子弟;后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4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措施:采取郡县制。(2分) (2)制度:皇帝制(2分)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分,任答两点即可) (3)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分) 作用:有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与分裂割据状态;有助于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政治凝聚力的形成;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4分,任答两点即可) (4)工作:接奏折;送奏折并按旨拟谕;交发奏折;收封奏折副本。(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此问较简单,结合所学即可。根据材料一中“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可知反映了周初分封了很多同姓子弟;后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采取郡县制。 (2)此问较简单,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中二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表述可知制度是皇帝制度;特点结合所学回答有三大特点:包括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根据材料三中的“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的表述可知这一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中“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可知作用:有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与分裂割据状态;有助于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政治凝聚力的形成;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 (4)根据材料四中“接折、交发、封柜等词语的表述;可知军机处的主要工作包括:接奏折;送奏折并按旨拟谕;交发奏折;收封奏折副本。一定注意不要摘抄原文。军机处的出现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的标志,说明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作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查看答案

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A.力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B.小农的保守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            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查看答案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史料中说:“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其中的“某战场”是指   

A.中国东北战场      B.中国华北战场

C.滇缅战场           D.太平洋战场

 

查看答案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