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1)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

(2)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人文主义 (2)背景:政治: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乐趣;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以及所学的知识,时间点在中世纪后期,也就是西方近代开端的时期,在神学领域的一场运动一定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就是人文主义,因此本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可知中世纪的教育一直被教会所垄断;“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这场运动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即可。 考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 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查看答案

某些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并直接面对自然风景写生,将光色瞬间变幻的效果记录下来。这一绘画流派是(   )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体现该主张的美术流派属于(   )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大国崛起》解说词)。能破解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的科学成就是(   )

A.爱因斯坦相对论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