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宰相主持内阁工作,对议会负责,从此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开创了资本主义统治的新体制。
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定军山》,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的电影放映。
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较好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