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帮助周部落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主要掌握分封制的对象,根据基本知识,A项属于先代贵族,是分封对象。C项是功臣,受分封,如姜尚。D项是王族,是分封的主体。B项平民不是分封对象。故选B项。 【名师点睛】分封制也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在此,学生要将它与宗法制作比较。分封制是一种权力分配,而宗法制是一种分配制度和原则。高考中,可能会将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或者以古文的形式来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的破坏等知识。 示例:《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简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周王的妻妾

周王与妻妾所生的后代

妻(正室)

三哥(20岁)   四哥(14岁)

妾一

大哥(25岁)

妾二

二哥(22岁)

 

 

 

 

 

 

A大哥              B二哥

C三哥              D四哥

 

查看答案

中国和欧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曾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希腊

泰勒斯

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的本原是火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三  到了共和晚期,罗马法律的发展可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基础上又见进一步的坚定、开阔的演进。……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实际上就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公民法,成为罗马法律的主干。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不仅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坚定开阔的气质,而且接近于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

——朱龙华《罗马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和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在许多方面取代公民法”的原因,并概括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宋代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顼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材料二 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斯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同为法国学者的迪艾那则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日本文史家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材料三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人民版必修3

(1)有人说:唐朝三省制标志着宰相制度的成熟,宋朝二府三司制则昭示着宰相制度趋向衰落。请依据材料一指出,与唐朝相比,宋代宰相地位和职权的哪些变化体现了这种衰落的趋势?

(2)与国内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材料二中多位学者认为宋代社会出现了近代社会的一些因素。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的商业和城市发展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近代因素”的发展结果。

(3)请依据材料三谈谈宋代儒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朱元璋)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创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但这也不是说即由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皇帝的命令,因于传统政治习惯之束缚,依然必先经过内阁。照法理论,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决非真宰相,但就当时实际情形论,内阁大学士却渐渐变形站到以往传统宰相的地位上去了。但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四  (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权力的局限性,并分析由此造成的影响。

(4)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平等的权利

B

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反映了在古代雅典,妇女和孩子没有公民权

C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主要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