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宋代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

有学者认为:宋代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顼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材料二 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斯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同为法国学者的迪艾那则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日本文史家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材料三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人民版必修3

(1)有人说:唐朝三省制标志着宰相制度的成熟,宋朝二府三司制则昭示着宰相制度趋向衰落。请依据材料一指出,与唐朝相比,宋代宰相地位和职权的哪些变化体现了这种衰落的趋势?

(2)与国内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材料二中多位学者认为宋代社会出现了近代社会的一些因素。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的商业和城市发展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近代因素”的发展结果。

(3)请依据材料三谈谈宋代儒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变化:宋代宰相地位下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职权范围缩小,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4分) (2)论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夜市、晓市、草市普遍;出现贸易娱乐场所瓦肆。(任意3点6分) 结果: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经济在宋代达到空前繁荣;(2分)这种“近代因素”并没有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1分) (3)作用:材料三认为“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本原,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突出了道德和自我约束的力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主张 “正君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得出宰相地位下降,据材料一“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得出职权范围缩小,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 (2)第一小问论证,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农村允许置市贸易,并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结合所学认识这种“近代因素”并没有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 (3)据材料三“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得出“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本原,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据材料三“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而后国治、天下平”得出,主张 “正君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名师点睛】关于对宋朝的评价,两种评价的不同实际上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史观。从近代化史观看,宋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这不利于中国迈向近代社会。但从全球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来看,宋朝时期的中国商业发达,在世界遥遥领先。国家除了农业发达外,商业文明也尤为突出。外来学者往往从本国立场出发对待中国的评价可能不同寻常,如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方学者对明朝内阁制的评价。在此,实际上这些学者的看法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朱元璋)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创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但这也不是说即由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皇帝的命令,因于传统政治习惯之束缚,依然必先经过内阁。照法理论,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决非真宰相,但就当时实际情形论,内阁大学士却渐渐变形站到以往传统宰相的地位上去了。但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四  (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权力的局限性,并分析由此造成的影响。

(4)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平等的权利

B

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反映了在古代雅典,妇女和孩子没有公民权

C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主要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在于(    )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查看答案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    )

A.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公民法不断调整

C.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

D.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查看答案

公元前326年,罗马波提里阿法案规定债权人不得因债务私自拘禁负债人。类似政策

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也曾出台。这一规定(  )

A.协调了奴隶主和奴隶间的矛盾

B.明确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C.使民主和法制的基础得以巩固

D.使公民法日益完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