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 )
| 史实 | 结论 |
A |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 |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平等的权利 |
B | 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 反映了在古代雅典,妇女和孩子没有公民权 |
C |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 主要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
D |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
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在于( )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 )
A.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公民法不断调整
C.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
D.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元前326年,罗马波提里阿法案规定债权人不得因债务私自拘禁负债人。类似政策
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也曾出台。这一规定( )
A.协调了奴隶主和奴隶间的矛盾
B.明确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C.使民主和法制的基础得以巩固
D.使公民法日益完善
美国学者波默罗伊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中写到:“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为缓释“新贵”的“耿耿于怀”,梭伦( )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五百人会议 D.限制第四等级权利
“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措施是( )
A.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
B.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
C.全面实行职务津贴制
D.公民大会向雅典民众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