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神宗实录》载,“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注: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面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阁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
B.阁臣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权
C.六部实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但没有法定决策权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 全国人口(丁) | 官员 | 官民之比 |
西汉 | 5959万 | 7500人 | 1:7945 |
唐高宗时 | 5238万 | 13465人 | 1:3927 |
元成宗时 | 5816万 | 22500人 | l:2613 |
清康熙时 | 2459万 | 27000人 | l:911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 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是①防范宰相擅权②提高行政效率③弥补宰相才干不足④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