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 全国人口(丁) | 官员 | 官民之比 |
西汉 | 5959万 | 7500人 | 1:7945 |
唐高宗时 | 5238万 | 13465人 | 1:3927 |
元成宗时 | 5816万 | 22500人 | l:2613 |
清康熙时 | 2459万 | 27000人 | l:911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 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是①防范宰相擅权②提高行政效率③弥补宰相才干不足④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材料三: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四: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五: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转引自《中国还是能说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实施了哪些“冷战”措施?依据所学知识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措施?结果如何?
(3)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有哪些?这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五表明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存在着怎样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