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这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改革主要是为了缓和“双方”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故B正确;A中多数说法错误,应该是少数人的利益;C中不是材料主旨;D中说法偏颇。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名师点睛】梭伦改革的特点 1、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 和谐 2、打击对象:奴隶主贵族 3、改革获益:平民 4、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化政治的基础。 5、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总之,梭伦改革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前提下缓和阶级矛盾的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独立自治

C人民主权            D轮番而治

 

查看答案

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它不仅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而且影响深远,包括

它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它直接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要国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额比例变化表

时间

1870年

1900年

英国

32﹪

18﹪

美国

23﹪

31﹪

德国

13﹪

16﹪

法国

10﹪

7﹪

材料二:英德殖民地情况变化表

时间

国家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英里)

殖民地人口(百万)

1880

英国

770

267.9

德国

1899

英国

930

309

德国

100

14.7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1875年俾斯麦已准备侵法战争,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噩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

材料四:1888年威廉二世登位,1890年他迫使俾斯麦辞职。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1893年威廉从土耳其取得建筑巴格达铁路即“三B铁路”的租让权,企图以铁路线将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联成一气,使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成为德国的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同时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印度,直逼高加索。1897年,又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参加对中国的瓜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对法俄”的表现和后果。

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德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明治天皇和光绪帝的改革谕令表达了相同的自身的利益诉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西学东渐,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像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摘编自荣振华等《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问题:

(1)材料一谈及古代社会出现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交流分别指?

(2)材料三“从纯科学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观点的依据是?

(3)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