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

“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独立自治

C人民主权            D轮番而治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可以判断材料强调的是希腊城邦的独立自治;故选B。小国寡民指的是国家面积小、人少;轮番而治指的是直接民主的轮流上台执政;人民主权指的是人民当家做主,因此AC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城邦·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名师点睛】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四点影响 (1)政治文明: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是希腊直接民主形成的自然条件。 (2)经济文明:有助于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三面环海,港湾众多的现实为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价值观念:有利于平等观念的形成。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及顾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这一切有利于古希腊人平等互利观念的形成。 (4)民族精神:有利于形成自由平等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蓝天、碧海和港口及建立殖民地和海外贸易活动,使希腊人形成了自由、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它不仅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而且影响深远,包括

它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它直接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要国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额比例变化表

时间

1870年

1900年

英国

32﹪

18﹪

美国

23﹪

31﹪

德国

13﹪

16﹪

法国

10﹪

7﹪

材料二:英德殖民地情况变化表

时间

国家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英里)

殖民地人口(百万)

1880

英国

770

267.9

德国

1899

英国

930

309

德国

100

14.7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1875年俾斯麦已准备侵法战争,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噩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

材料四:1888年威廉二世登位,1890年他迫使俾斯麦辞职。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1893年威廉从土耳其取得建筑巴格达铁路即“三B铁路”的租让权,企图以铁路线将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联成一气,使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成为德国的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同时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印度,直逼高加索。1897年,又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参加对中国的瓜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对法俄”的表现和后果。

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德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明治天皇和光绪帝的改革谕令表达了相同的自身的利益诉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西学东渐,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像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摘编自荣振华等《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问题:

(1)材料一谈及古代社会出现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交流分别指?

(2)材料三“从纯科学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观点的依据是?

(3)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查看答案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主题三: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主题四: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挡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4)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