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要国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额比例变化...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要国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额比例变化表

时间

1870年

1900年

英国

32﹪

18﹪

美国

23﹪

31﹪

德国

13﹪

16﹪

法国

10﹪

7﹪

材料二:英德殖民地情况变化表

时间

国家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英里)

殖民地人口(百万)

1880

英国

770

267.9

德国

1899

英国

930

309

德国

100

14.7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1875年俾斯麦已准备侵法战争,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噩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

材料四:1888年威廉二世登位,1890年他迫使俾斯麦辞职。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1893年威廉从土耳其取得建筑巴格达铁路即“三B铁路”的租让权,企图以铁路线将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联成一气,使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成为德国的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同时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印度,直逼高加索。1897年,又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参加对中国的瓜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对法俄”的表现和后果。

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德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

 

(1)变化:英国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地位下降,但海外殖民势力进一步扩大(3分) (2)表现: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2分) 后果: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3分) (3)变化:重点由企图称霸欧洲到大力扩展殖民地。(2分) 原因:德国工业地位上升、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3分) (4)法德矛盾,英德矛盾。(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要结合表格中的数字信息比较得出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地情况的变化:英国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地位下降,但海外殖民势力进一步扩大。 (2)材料三“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阻止法俄接近”,德国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签订同盟条约,成立三国同盟;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材料三反映了德国的外交策略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材料四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德国统治集团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一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德国经济的发展及材料四“威廉二世登位,迫使俾斯麦辞职”分析回答。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三对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欧洲列强的三对主要矛盾是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而法意矛盾主要体现在争夺突尼斯,意大利也加入同盟国,但法意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 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名师点睛】对欧洲列强之间三大矛盾的理解认识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三对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 (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来已久。普法战争的旧仇宿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最主要的矛盾,实质是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加上德国积极争夺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矛盾更加激烈。 (2)英德矛盾: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和欧洲大陆德国过分强大,加上殖民地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逐步激化。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实质上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 (3)俄奥矛盾: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向巴尔干渗透,与奥匈帝国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俄奥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明治天皇和光绪帝的改革谕令表达了相同的自身的利益诉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西学东渐,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像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摘编自荣振华等《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问题:

(1)材料一谈及古代社会出现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交流分别指?

(2)材料三“从纯科学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观点的依据是?

(3)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查看答案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主题三: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主题四: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挡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4)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查看答案

1957年以来,“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的原因有

①“左”倾错误发展

②右倾错误发展

③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上的急躁冒进在文艺上的反映

④学术领域出现了反社会主义的倾向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