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在《天演论》按语中说,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在《天演论》按语中说,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竞争,“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梁启超说“只有兴民权,才能固君权,救危亡”。

材料二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三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都摆放孙中山的画像,这是一种象征、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仁人志士的哪些思想?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这一观点。

 

(1)思想:社会进化论思想、兴民权思想。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的思想传入;清朝专制、腐败暴露无遗。(4分) (2)理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在思想领域给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基础。(4分) (3)论证:政治上,辛亥推翻了帝制,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2分)经济上,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分)思想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庆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具体考查古代到近代消费观的变化。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注意把握到“社会进化论思想、兴民权思想”即可。关于第二小问,要注意结合19世纪末近代中国的国情,要注意与“救亡图存”主题联系起来,结合“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等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具体考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与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紧扣材料二信息,围绕“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结束了封建专制政体,但封建思想残余极其浓厚)、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等展开即可。 (3)本问兼顾考查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相关内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本问通过中国共产党诞生间接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本问观点比较明确,紧扣“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主旨,围绕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依次展开论证说明。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概况及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新文化运动·概况及认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概况及影响;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认识历史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

——司马光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三  “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贫极窘之中国”御侮“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

——谭嗣同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些

学者从不同领域进行了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标题

内容摘要

一、“引边荒艰巨为己任”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一大壮举

二、运筹帷幄,进规北疆

根据天山“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制定消灭阿古柏的步骤,收回乌鲁木齐等城

三、决胜千里,底定南疆

仍采用“缓进急战”的战术,收复达坂、吐鲁番、喀尔噶尔等城,阿古柏自杀

四、“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

提出“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中国收回了伊犁地区

——据孙占元《左宗棠评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土归流”的含义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左宗棠“引边荒艰巨为己任”的历史背景,并概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

 

查看答案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查看答案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

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C.该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繁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