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注意紧扣“德国”,分析备选项A项内容表明议会在国家居于中心地位,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B项内容反映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责任内阁形成前的特点。C项与法国相似,“上议院主用世爵”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君权仍重” 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故选D项。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脆弱的德国民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平民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该特征可概括为(   )

A.主权在民          B.人人平等

C.自由主义          D.分权制衡

 

查看答案

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惑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   )

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

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查看答案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

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

 

查看答案

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查看答案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到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

A. 反清灭洋                          B. 扶清灭洋

C. 以清灭洋                          D. 反清扶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