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中共“十八大”给出的郑重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中共“十八大”给出的郑重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8月,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以后,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讲到民生主义定义,有三处值得注意。在民生主义第一讲中,孙中山说:“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又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孙中山说:“我们要实行民生主义,还要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标不是在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众来使用。”又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要打破资本制度……所以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摘编自《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凤阳县前五生产队,十户人家有四户没有大门,三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史成德,七个孩子,十口人,只有三只缺口碗。 沈祖润看到的不是个别现象。1978年前后,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出几位记者,对中国西部农村情况作了调查。1979年全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山西吕梁地区,为70元;陇东庆阳第二,为64.86元;延安地区第三,为57.20元;榆林地区第四,为52元;甘肃平凉地区第五,为47.60元;固原和定西最低,同为36.80元

——(陈大斌:《饥饿引发的变革》,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材料三: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发展。追求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能只是少数人有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在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

——摘编自《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认识和具体做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内涵。新时期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哪些努力?

 

(1)认识: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2分) 做法:(1)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解决民生问题(1分) (2)现象:改革开放前,许多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极度贫困(2分) 原因:因“左”倾错误,中国长期以政治斗争为主,忽视民生建设。(1分)50年代中期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分) (3)内涵:全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1分)全民共同致富(1分) 措施: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政治上: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归纳民生含义;第二小问做法,结合所学从“三民主义民生具体措施”来回答。 (2)本题属于材料归纳信息题,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十户人家有四户没有大门,三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陇东庆阳第二,为64.86元;延安地区第三,为57.20元;榆林地区第四,为52元;甘肃平凉地区第五,为47.60元;固原和定西最低,同为36.80元。”说明改革开放前农民生活贫困;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左倾错误思想指引”“计划经济体制”角度说明。 (3)第一小问内涵,依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 “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的信息从两个角度分别概括答案;第二小问措施,依据所学改革开放以来变化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的角度回答。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主要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查看答案

保证政府官员的清正廉洁,提高政府官员的行政能力和效率,是古今中外政治史的一个重大问题。

材料一:依照传统理论,从政之道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性,一个从政者应该是一个有德行、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居于官位,一方面能保证更大程度地发挥权力的正面效能,防止权力异化,另一方面,在“上行下效”的原理下,好的官德会形成良好的官风,好的官风又会带动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民众都能自觉效法官员的道德行为,天下之治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儒家一贯秉持“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观点为后代执政者所普遍接受。

——孙季萍  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英国革命后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国王许多特权,如录用官员之权,于是国王封官许愿,笼络人心。不少昏聩无能之辈在政府中高居要职。可见,在英国革命胜利初期,议会对国王的均衡和制约关系并不稳定。政治丑闻屡见不鲜,政府声名狼藉。随着英国的两党制成熟,下院多数党控制内阁,哪一个政党执政,就把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可见,无论是“恩赐官职制”还是“政党分赃制”,都有严重的弊端。一个是营私舞弊,买卖官职,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官场;另一个是造成行政系统动荡,政策缺乏的连续性。为了使政府在政党轮替时工作保持稳定,19世纪初,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按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长期执政。到19世纪后期,自由党政府颁布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规定文官均需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剥夺了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的创立是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保守势力的胜利,从此剥夺了他们对行政机构的控制,使官员成为执行政府意志的可靠工具。

——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述论》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下的为官和施政之道。你如何评价这样的为官和施政理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从工业革命到201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占世界总排放量的70%,发展中国家占了30%。 2011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①发达国家要承担历史的责任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深  ④全球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