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新中国在建国初在经济建设模式上深刻地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什么?有什么影响?结合史实说明后来是如何突破的,有什么影响?结合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谈谈对材料三的认识。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A、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等。 B、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同时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C、大规模加强社会救济工作,发放紧急救济金、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推行“以工代赈”等。 (2)表现: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推动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后期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突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 经济体制改 革,增强企业活力。经济体制调整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 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结合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谈谈对材料三的认识。 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体制取消市场调节,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解了经济危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所以市场和计划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斯大林的经济政策 与新经济政策相比的“改变”其实就是回答出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从“所有制方面、计划和市场方面、直接和间接过渡”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解释。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主要是回答罗斯福采取的有利于维护工人利益方面的措施即可,例如,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内容即可。 (2)新中国在建国初在经济建设模式上深刻地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具体表现回答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即可。“影响”则要从初期的影响是积极的影响,而后期的影响则是消极的影响,一定要分阶段分别论述才可以。“后来是如何突破的”主要是回答计划经济体制慢慢的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具体要点包括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影响主要回答积极意义,例如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综合国力不断的增强等。材料三是强调“不能只有市场而没有计划”(美国经济模式)、同时也强调“不能只有计划而没有市场”(苏联经济模式),而是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经济模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经济政策 与新经济政策相比的“改变”;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及其认识等 【名师点睛】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回答材料解析题要牢记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对题说话,也就是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直截了当,点到为止。二是看分说话,也就是分值大的要展开来论述,分数小的列出知识点即可。切记语言精练、准确,层次清晰、分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五  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肖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2)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存在什么共同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一篇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l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以上材料说明 

A.中国产品因质量差而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

B.中国产品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查看答案

下列示意图,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材料中“新的政治浪潮主要包括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推行私有化

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