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五  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肖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2)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存在什么共同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1)背景: 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 以外的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 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结果: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措施:从1953到1956底,我国对农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问题: A、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 B、都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背景: 苏联被资本主义强邻包围;中国受到美国的包围、孤立和封锁,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措施: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积极作用:促进了美国农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主要突出“铁器、牛耕的使用使大量私田出现而不得不对这些私田收税”。 改革的结果主要突出既然收税,政府就必须承认这些私田是合法的,这样中国慢慢的就出现一个新的阶层——地主阶级。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主要突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必然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这措施的结果也就很好回答了。 (2)材料三和材料四均是突出了两个国家都从农民、农业上拿走的东西太多,造成了两个国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不高的问题,也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实这都是由两国另外一个共同的问题而造成的——即两国都优先发展重工业。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主要突出两个国家当时都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威胁而造成的,当然两个国家都穷、生产力都落后则是国内的背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主要突出减少农业的产量、减少耕地的面积等措施,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则主要从摆脱经济危机、使农业经济复苏的角度进行解释就可以。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存在的共同的问题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及积极作用等 【名师点睛】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考生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目的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一篇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l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以上材料说明 

A.中国产品因质量差而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

B.中国产品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查看答案

下列示意图,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材料中“新的政治浪潮主要包括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推行私有化

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查看答案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C.所有制形式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