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哪些兵力,与关东军协商后由参谋部本部作战部提出计划。”

——引自1931年7月《日本陆军省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

材料二 “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

——引自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

材料三 “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

——引自1932年8月25日《日本外相田康哉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

请回答:

(1)你认为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哪是真实的?哪是虚假的?为什么?(4分)

(2)关于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4分)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驳斥材料三的日本“出于正当防卫”的观点。(5分)

 

(1)材料一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九.一八”的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的“方案大纲”。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是虚假的,它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立场上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的材料。(4分) (2)材料二说日本“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材料三说日本“出于正当防卫”。(4分) (3)材料二说明“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好了发动“军事行动”侵略的“方案”和“计划”;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军队并未先进攻日军,是日军“先发制人”,“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器”。所以材料三中说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5分)om]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辨析历史材料和观点,评价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特定历史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如“方案大纲”“先发制人”“正当防卫”等说法,反映了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编造借口、侵略有理的伎俩和心态。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辨析历史材料和观点,评价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材料二中的“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和材料三中说日本“出于正当防卫”很容易看出是自相矛盾的。一个反映的主动,一个反映的被动,体现了日本的伎俩和心态。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很容易找出日本不是“处于正当防卫”的证据,比如“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好了发动“军事行动”侵略的“方案”和“计划”;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军队并未先进攻日军,是日军“先发制人”,“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器”。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日本侵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A、B、C三幅地图分别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任用管理人员的依据和方式上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4分)

(3)以上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体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如何?(2分)

 

查看答案

(14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的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各自的职能是什么?(4分)

(2)有人说,唐初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请从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分析此观点出现的原因。(4分)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6分)

 

查看答案

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查看答案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据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查看答案

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

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

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