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

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和皇帝对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本质上”。从材料来看,“陛下”实质上是皇权至上的体现,C正确。A项说的是等级制度,材料并未体现;B项错误,材料并非是说明皇帝的安危与国家的关系,而是维持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的问题;D项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并未体现。故答案选C。 试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名师点睛】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陛下”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的体现。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武则天晚年为立太子一事而犹豫不决侄儿武承嗣还是儿子李显),狄仁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这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一特点?(    

A.专制主义         B.家天下        C.皇权至上      D.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查看答案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周公……立七十一国” 

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便一时显现起来了,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三  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哲学观点?(2分)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2分)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2分)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2分)?

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哪里(4分)?材料三较之材料一、材料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2分)?

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