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古代经济学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西欧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古代经济学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西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它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坚信自然秩序——市场的自发作用……他的结论是:政府干预、管制、授予垄断和特需补贴都会误导资本并会减少资本对经济福利的贡献;政府的行为会制约市场从而降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程度,并相应降低社会生产水平。

——摘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

(1)据材料一,归纳概括亚当·斯密理论主张的核心,并结合史实说明亚当·斯密理论的实践结果。(4分)

材料二  英国战后的国有化是西方国家国有化的一个典型……1945-1951年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期间,英国掀起了第一次国有化高潮。艾德礼政府对英国大工业,包括钢铁、煤炭、铁路、航空、电信和英格兰银行,实行国有化。1974-1976年威尔逊工党政府执政期间,英国又掀起了第二次国有化高潮。两次国有化高潮使国有工业在英国重要工业部门中的比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英国《经济学家》1978年12月30日一期的统计数字,国有经济在英国重要工业和交通部门中的比重是:石油25%,汽车50%,钢铁75%,航空75%,煤炭100%,电力100%,天然气100%,造船100%,铁路100%,邮政100%,电信100%。

——吴易风《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与非国有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浪潮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一个国家,如果他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被国有化,被政府控制或统治的话,是不可能繁荣兴旺的。”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的经济主张及其提出背景。(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3分)

 

(1)核心: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发展。(2分)结果: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如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也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分) (2)原因: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应对经济危机,发展社会经济,巩固统治;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国家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分) (3)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背景: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涨”;“福利国家”的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 (4)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现代国家都可以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合理利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发展民族经济;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二者各有各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多度依赖市场调节或政府干预,都是违反经济规律的。(任3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斯密坚信自然秩序——市场的自发作用……他的结论是:政府干预、管制、授予垄断和特需补贴都会误导资本并会减少资本对经济福利的贡献;政府的行为会制约市场从而降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程度,并相应降低社会生产水平。”可以概括出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第二问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引发经济危机两个角度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45-1951年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期间,英国掀起了第一次国有化高潮。艾德礼政府对英国大工业,包括钢铁、煤炭、铁路、航空、电信和英格兰银行,实行国有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有化的原因是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和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由“1974-1976年威尔逊工党政府执政期间,英国又掀起了第二次国有化高潮。两次国有化高潮使国有工业在英国重要工业部门中的比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国有化的原因是应对经济危机,发展社会经济,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这个角度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一个国家,如果他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被国有化,被政府控制或统治的话,是不可能繁荣兴旺的。”结合所学可知主张国家对经济减少干预;第二问结合所学从70年代的经济滞胀和福利国家出现的弊端两个角度组织回答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主张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罗斯福新政时期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70年代后西方国家又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我们可以从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要从国情出发合理运用等角度阐述即可。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工业革命•自由主义思想;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由1894年的近7,000万加仑增至1914年的2.25亿加仑,连同汽油,值3,464万海关两,约占进口总值的6%。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虽然这四项加起来在 1914年的进口值只有3,362万海关两,占进口总值的5.9%,还抵不上煤油,但是与甲午前相比,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迹象了,如果只强调它的小比例,难免不是割断历史。

——摘自《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

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10分)

 

查看答案

(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依据材料,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6分)

 

查看答案

有种由技术驱动的唱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相反,正是音乐的种种特殊品质——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源——是唱片工业起步时不必按照国家的边界进行组织和管理。(选自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表述最合适的是(     )

A.音乐具有超越国界的特质

B.唱片工业是音乐全球化的本质

C.国家边界在文化交流中不再存在

D.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

 

查看答案

“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具体表象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命题:市场自由是好的,市场是万能的。在实践中追求所谓大市场、小政府。它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下列体现出新自由主义的是(  )

A.罗斯福新政                    B.俄国新经济政策

C.战后福利国家                  D.世界贸易组织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被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