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由1894年的近7,000万加仑增至1914年的2.25亿加仑,连同汽油,值3,464万海关两,约占进口总值的6%。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虽然这四项加起来在 1914年的进口值只有3,362万海关两,占进口总值的5.9%,还抵不上煤油,但是与甲午前相比,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迹象了,如果只强调它的小比例,难免不是割断历史。

——摘自《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

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10分)

 

(1)变化:①鸦片进口下降 ②棉纺织品进口比重逐步下降。③煤油等工业原料进口比重不断上升。④重工业品及交通工具进口比重上升。(4分) 原因:①近代中国逐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西方国家对华商品及资本输出。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⑤国内交通的发展。⑥中国近代重工业基础薄弱。(4条,5分) (2)原因:外因:西方国家及后来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封锁。内因:①工业(经济)基础薄弱。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发展国防工业。③传统自然经济意识的影响。④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3条,6分) 影响:①打破外部的经济封锁②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④不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条,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可以得出①鸦片、棉纺织品进口比重逐步下降;依据“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可以得出煤油等工业原料进口比重不断上升;依据“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可以得出重工业品及交通工具进口比重上升。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840—1931,联系近代中国的国际国内状况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原因:①近代中国逐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西方国家对华商品及资本输出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⑤国内交通的发展。⑥中国近代重工业基础薄弱。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局势即资本主义的敌视封锁包围,所以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口号,大力发展进口替代性企业;可知“20世纪50年,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可以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发展国防工业,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传统自然经济意识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等。依据所学知识和第一问内容可以得出,发展进口替代型企业,有利于打破外部的经济封锁、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同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农轻重比例失调,同时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及影响 【名师点睛】材料解析题是高考试卷中的大头也是最令人头疼的题型。对于这种题目注重解题技巧可以事半功倍。 一、前后颠倒,节省时间。做题时,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带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使答案找到。甚至有些材料解析题,根本不用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回答。二、融会贯通,寻找提示。一个材料解析题的几则材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事件而设计的。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上下材料之间,常起到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和解释的作用。甚至材料的出处,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依据材料三设计的题目不会做,但读到材料四时,疑团就豁然开朗。因此,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材料,而要对几则材料融会贯通起来,能够善于发现材料之间的相互提示性的语言或字词。再者,比如叫回答某某事件的原因时,象材料中的“于是、因为、由此、因此、由此可见”等等都是对答案的提示,希望能够认真寻找。三、瞻前顾后,区分不同。一般的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4个左右的小问题。并且每问之间往往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有些问题貌似而实不同。因此,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做到第四题时,才发现第三题做错了,于是大呼上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下笔答题之前,一定要把题目审清看透,找到各问题之间的异同点,理清思路,然后再回答。四、分清“依据”,回答切题。不少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这样的问答题:请依据什么什么来回答问题。但不少学生不看依据什么,就跟着感觉走,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并且非常自信。但等到一对答案,才知道错“因”何在。因为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而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材料当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课本之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就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材料和课本结合起来。否则,答题就给人一种离题万里的感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依据材料,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6分)

 

查看答案

有种由技术驱动的唱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相反,正是音乐的种种特殊品质——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源——是唱片工业起步时不必按照国家的边界进行组织和管理。(选自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表述最合适的是(     )

A.音乐具有超越国界的特质

B.唱片工业是音乐全球化的本质

C.国家边界在文化交流中不再存在

D.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

 

查看答案

“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具体表象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命题:市场自由是好的,市场是万能的。在实践中追求所谓大市场、小政府。它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下列体现出新自由主义的是(  )

A.罗斯福新政                    B.俄国新经济政策

C.战后福利国家                  D.世界贸易组织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被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