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被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说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广;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所以①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始终起主导作用,④不符合史实。排除BCD,所以本题选A。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的转折•农村和城市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查看答案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如此则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这就是特里芬难题。以下对材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汇率保持稳定,要求国际货币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

B.世界贸易需要更多国际货币,所以国际货币国要保持贸易逆差

C.贸易逆差,是导致国际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

D.特里芬难题道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

 

查看答案

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材料内涵的实质是(  )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

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查看答案

斯大林曾说:“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这说明斯大林认为(    )

①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

②工业化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途径

③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条件

④工业化快速得到了实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④

 

查看答案

“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     )

A.全面恢复私有制                           B.实行商品贸易

C.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禁止私人贸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