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

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可见(    )

A.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

B.“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

C.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D.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开篇对“食”“货”做了分别的解释,食是指农业,货是指工商业,所以A正确,B不正确;材料只是列举了前朝重农的表现,并未体现抑商,所以C项错误;D项中了解经济发展全貌说法不正确,所以排除。所以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政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查看答案

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日:‘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朱熹认识到专制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B.说明了后世沿用秦朝建立的集权制度的主要原因

C.反映了朱熹对秦以来君主专制持严厉批评的态度

D.反映儒家学派对法家的思想并非一概排斥和反对

 

查看答案

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ì,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查看答案

“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查看答案

16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8分

2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不同观点。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