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而且土地兼并也表现出贫富分化,故本题答案选C项。B、D 选项和题意无关,因此排除。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形式。 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 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排除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农业经济·土地私有制 【名师点睛】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面对土地的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日:‘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朱熹认识到专制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B.说明了后世沿用秦朝建立的集权制度的主要原因

C.反映了朱熹对秦以来君主专制持严厉批评的态度

D.反映儒家学派对法家的思想并非一概排斥和反对

 

查看答案

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ì,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查看答案

“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查看答案

16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8分

2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不同观点。8分

 

查看答案

14分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吸取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和国民教育。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在全面侵华的8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 1937年8月10日,松沪会战爆发前三天,就有146家工厂、重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多名技术工人,在弹火纷飞下从上海向西部转移……1937年,后方仅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大学的内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外,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在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发展与巩固的同时,也把现代文明的因素带到了中国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

——陈勤《重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原载于《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材料四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实践,不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豆选”等民主选举的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权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这一时期是中共积累建政经验最丰富的一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际上是建国后中共领导下的全国政权的一个雏形。

——杨圣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国家现代化的起步和加速与中国有什么关系?(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哪些新的有利条件?(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