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

16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8分

2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不同观点。8分

 

(1)变化: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重要内容。(2分) 评价: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化;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御外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6分) (2)表现:维新变法及义和团运动。(2分) 分析:前者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以及由此带米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后者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6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可知统经世之学的内容,“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可知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的内容为夷务。第二小问评价则着眼于它的出现背景、内容和作用来评价,结合所学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甲午战后(六年间)”,结合所学可知两大阶级做出反应,可知维新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第二小问分析,根据题干分析造成危机的不同观点可知重点分析两次运动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作答,前者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落后,后者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学西方学习•洋务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 1.观念之争(是否学):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2.内容之争(学什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政体之争(学哪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 4.模式之争(向谁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吸取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和国民教育。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在全面侵华的8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 1937年8月10日,松沪会战爆发前三天,就有146家工厂、重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多名技术工人,在弹火纷飞下从上海向西部转移……1937年,后方仅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大学的内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外,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在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发展与巩固的同时,也把现代文明的因素带到了中国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

——陈勤《重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原载于《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材料四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实践,不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豆选”等民主选举的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权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这一时期是中共积累建政经验最丰富的一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际上是建国后中共领导下的全国政权的一个雏形。

——杨圣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国家现代化的起步和加速与中国有什么关系?(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哪些新的有利条件?(6分

 

查看答案

10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4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B.冷战下的各国关系是伙伴而非敌对

C.冷战的目的是实现现代化与全球化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查看答案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将年平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平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平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平均增长2%亚洲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一发展趋势    

A.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B.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

C.是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亚洲的必然结果

D.将进一步动摇世界经济现有格局

 

查看答案

十月革命不仅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的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能体现苏联成为“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的是    

A.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C.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D.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