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
B.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
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D.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
A、《诗经》 B、《韩非子》 C、《春秋》 D、《礼》
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对一处名为“杏亭”的景点旁讲解道“春秋年间,某某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游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教育方法是( )
A、“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B、“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8分)